此篇文章同步發表於阿祥的網路筆記本
提起了恐怖遊戲,肯定有不少人會直覺想到一些名作,像是惡靈古堡、死魂曲、零紅蝶這些日系風格較濃厚的恐怖冒險遊戲。不過,如果是擁有十年以上遊戲資歷的骨灰級玩家,相信最讓他們印象深刻的恐怖遊戲,答案肯定會是“鬼屋魔影 Alone in the Dark”!
早在1992年,電腦還是386、486時代時,這款以恐怖為主題的冒險遊戲的推出,就震撼了當時的PC玩家們!當然,鬼屋魔影也理所當然,成為後來同類型遊戲的最佳典範,雖然後續幾代,這個遊戲系列,並未有更大的突破,也因此,讓鬼屋魔影的聲望不復以往。在距離前作7年之久,鬼屋魔影系列的第五代續作“鬼屋魔影:死亡界線”終於正式推出了!製作小組也希望藉由更棒的聲光效果、並一次解開前作留下的伏筆的紮實劇情來一雪前恥,不過在推出一段時間之後,似乎玩家的評論相當的兩極化,在各大遊戲網站上,分數也不是很好看,但真的就如同帳面上分數所呈現的,這是一款雷作嗎?下面,我帶來了我個人的小小心得,給大家參考!
故事
在這一代,本作的主角,仍舊是由大家熟悉的“愛德華.康比”擔綱,不過一開場,故事就丟了一個謎團給所有人,我們的主角與另一個不知名的老人,被一群人挾持,更倒楣的是,主角竟然失去了所有的記憶,俊俏的臉龐上,也留下了一道長長的傷疤,在一切都混沌未明的情況下,我們必須應付這些躲在暗處的敵人,還得透過一點點蛛絲馬跡,解開所有的謎團。此外,這一代的故事中心,是發生在紐約的中央公園,我們必須一步一步調查,藉此拼湊出所有線索,得到最終的答案。
老人席歐的手機有GPS功能(我也想要一支XD!)
操作與互動性
本作相當容易上手(以我玩的Xbox360版而言是如此),視角採用了第三人稱、系統自動切換視角的方式呈現,熟悉動作冒險遊戲的人,應該會相當熟悉這樣的遊戲模式。如果你覺得視角太彆扭,也可以隨時切換成第一人稱的視角(有時是解謎或戰鬥時有需要)。當然,鬼屋魔影系列,最受人稱道的,就是角色與場景的高度互動性,透過全新的物理引擎加持,遊戲所見場景 都是可以被破壞的,再加上即時性的突發事件、以及極具張力的視角轉換,讓人彷彿是在參與一場電影的演出,而不只是在玩遊戲。
除此之外,在場景中的物品,如果可以被調查、移動、攀爬…系統也會自動顯示出對應的符號來提示,可說是相當貼心的設定。不過,可別以為操作平易近人,遊戲就能夠輕鬆過關,冒險遊戲之所以吸引人,就是針對各種難題,想出對應的解決方案。舉例來說,遇到一扇鎖住的門,要如何打開?這時候就有不少方法可以選擇,像是直接用蠻力撞開,或是開槍打壞門鎖,再不然,就直接搬個瓦斯筒到門口,直接開槍引爆!當然,遊戲後續還有更多複雜的難題,需要好好思考,像是這個被大火檔住的通道,需要把火撲滅才能前進,但偏偏滅火器是在另一個樓層,這時候就必須利用升降板,把滅火器放在上面,再想辦法拉動繩子抬高滅火器,就能順利滅火了!
敵人與戰鬥
在遊戲中,除了大量的謎題等待著我們解決之外,免不了的,就是一拖拉庫的敵人。除了來去無蹤的“裂縫”、生活在地底下的噁心怪蟲之外,最棘手的,大概就是這些被裂縫附身的殭屍了!不同於一般殭屍給人慢吞吞的印象,在鬼屋魔影中,殭屍不僅移動敏捷,攻擊速度更是快到不行,常常讓人措手不及,所以囉!光是一把小手槍,根本就沒得拼,像是一開始被裂縫侵襲的安娜,基本上很難用手槍擊倒他,能夠解決他的唯一辦法,就是用火!你可以選擇先拿棍棒或是地上的武士刀,先把他打倒在地,再趁他爬不起來的時候,將他拖向火堆燒死,另一個方法,就是直接拿地上的木材點火,再直接朝他身上招呼,保証三兩下就搞定,完全不需要浪費子彈!
道具系統
到了遊戲的中後期,有不少怪物可能沒辦法這麼輕鬆解決,這時候,就得活用身上的道具啦!本作的道具界面相當的特別,在按下方向鍵下時,視角會變成第一人稱,我們可用的道具儲存格,就是大衣中的內袋,除了貼身的手槍與手電筒,大衣右方可以儲存四個瓶裝型的道具,像是醫療用噴霧器、或是裝有易燃物的爆裂瓶、螢光棒等…至於大衣左方,則是用來收納較小型的道具,像是打火機、子彈、手帕、膠帶以及繃帶。有部份道具是可以直接使用的,像是爆裂瓶,直接丟向敵人,用手槍擊發子彈來引爆,可以造成敵人不小的傷害。像是有一關的BOSS,要打超大隻的吸血蝙蝠,只要善用這一招,就能順利解決他。另外,如果是噴霧瓶再加上打火機,就立刻變成小型的火焰噴射器了,在被怪物包圍時,可以拿來當作突圍的手段!
除此之外,透過組合,這些道具有時候還可以發揮更大的功效。像是把手帕與爆裂瓶組合,就可以變成燃燒彈,威力強到連牆壁都可以炸開。至於爆裂瓶另一個妙用,就是和子彈合成,讓手槍射出去的子彈帶有火焰,除了增加威力,還可以一舉消滅怕火的怪物們。像是遊戲中後期很常出現的小蟲,不僅小隻,而且有的還會噴出討厭的黏液來妨礙視線,這時候就可以利用火焰子彈,給他來個秒殺,至於他們的蟲窩,也得利用這種方式來消滅。當然,就算是難纏的殭屍,也可以利用火焰子彈 射擊他們身上的弱點,就是那些看起來很可怕的裂縫啦,只要擊中,就可以一次解決!
雖說,遊戲中的道具組合相當多樣化,不過在瀏覽道具時,本作並不像其他遊戲一樣,會讓時間暫停,有時候在敵人逼近時,很容易在裝備道具時,搞得手忙腳亂。為了解決我們的困擾,遊戲中也很貼心的設計有四組快速裝備設定,只要按著方向鍵上,再加上指定按鍵,就可以在迅雷不及掩耳的情況下,快速更換成適合的道具,讓你殺敵零時差。
除了身上的道具,在戰鬥時也可以隨機應變,撿起地上的各種東西起來揮打。在遊戲中,另一個很特別的設計是,揮擊道具是採用右類比搖捍來操作,揮動時的方向可以有不同的變化,也增加了戰鬥時的難度。當然,這麼多的退敵方式,還是利用道具點火最有效囉,有時候在路邊還可以撿到附有管子的瓦斯筒,這時候只要有火源,立刻就可以變成一個超強力的火焰槍,只要火焰不滅,立刻就可以讓你享受所向披靡的快感!
遊戲中有不少場景是這樣貼著牆壁攀爬的…有種在玩大樓攀爬者或蜘蛛人的錯覺…
這一幕掛在岩壁上…閃過墜毀直昇機的關卡…讓人印象深刻!
血量與治療
關卡中有這麼多怪物襲擊,主角愛德華不免會掛彩,遊戲中捨棄了血量條的方式顯示主角的狀態,而是直接將主角所受的傷,以具象化的顯示在身上。在拿到藥品時,我們也可以親手為愛德華進行傷口治療,感覺相當新鮮,不過如果主角受到了強力的攻擊,此時就有可能引發傷口的出血狀態,在畫面左下方也會有一個計時器,我們必須要在時間歸零之前,找到繃帶為主角包紮,否則在這樣流血不止的情況下,就算愛德華有多神,照樣也是得蒙主寵召了。
車輛駕駛
本作除了一般的動作解謎,另一個特色,就是加入了車輛駕駛的要素,除了一開始的飛車大逃亡,在遊戲中後期,我們都得在路邊找到車子來代步,如果運氣好,鑰匙直接插在車上,那就別客氣,直接開了上路吧;如果沒鑰匙,那也不要緊,反正主角什麼都會,接個電線偷車,倒也不是件難事,除了要正確配對電線的顏色,在啟動車輛時,也別忘了催一下油門,增加啟動的成功率。
不過別以為在車子裡就有多安全,除了掉進裂縫裡會直接掛點之外,路上的殭屍如果撞不死他,可是會突然跳進你的車頂,重重給你一拳,再加上討厭的吸血蝙蝠,如果開太慢,也是會被拉上半空中,最後也是被摔死。除此之外,車子其實本身相當不耐撞,沒開多久又得要再偷一台來換車,玩久了還真的有種在玩GTA的錯覺呢!
謎題
平心而論,本作的謎題並不困難,只要多注意一下小細節,像是再仔細搜查一下四週環境、或是注意NPC說的話,常常可以發現不少玄機。除此之外,在席歐掛點之後留下來的PDA手機,其實也是相當實用的工具,裡面的簡訊,也記載著劇情中的重要資訊,甚至連道具的使用、以及組合方式也都儲存在裡面,可以幫助我們找出解謎的方法。當然,記得要留意不時穿插在遊戲中的過場動畫,通常都能發現到明顯到不行的提示,像是這個被電子鎖給鎖住的博物館鐵門,很明顯就是叫你要拿刀把警衛的手給砍下來開門嘛……就連超搶戲的女主角莎拉都叫你動手了,愛德華你再碎碎念,還不是得乖乖去做…= =…老實說…這個謎題不知道是那位仁兄設計的,還真是有夠給他殘忍啊…
小小破梗
經過幾番波折,終於到達了943號房,雖然四週一片漆黑,但透過畫面上的提示,我們還是可以閉上眼睛,看到席歐給我們的提示,在一番抽絲撥繭之後,終於發現,原來老人席歐,竟然是主角愛德華在70年前所收的弟子,難不成愛德華真的已經100多歲了嗎?當然,為了不影響遊戲的樂趣,最終的結局,就保留給大家自己去探索囉…
駕駛汽車…是這一代鬼屋魔影重要的要素之一…不會開車…根本過不了關啊(先用GTA4練一練吧!)!
小結
其實本作在畫面、音樂、音效的表現上,都相當不錯,而且遊戲公司也很罕見的,除了文字全中文化,連語音也請了專業的配音員來配上中文對白,誠意十足…不過說真的,台灣玩家應該很不習慣聽國語對白吧…總覺得好像在看以前的影集一樣…有種“違和感”…XD…但基本上我認為,中文配音可圈可點…就是那個莎拉實在是太囉囌了點…連小瑜在看我玩的時候也一直譙…說這個女的怎麼這麼多話XD!
在謎題的安排上,本作也算得上是控制得恰到好處,沒有特別刁難的地方,只要用心思考一下,就可以解決謎題。
不過我覺得在操作上,雖然容易上手,不過有些控制還蠻容易讓人手忙腳亂的,像是有時候視角的切換很奇怪,會干擾到我們操作主角的行動,關卡間的檢查點也稍嫌長了些,像是第一關開車那裡,就讓我花了不少時間在嚐試錯誤…如果能改成中途能存檔,會貼心不少…
如果你過去曾接觸過鬼屋魔影系列、或是本來就喜歡這類型的恐怖冒險遊戲,不妨可以試著接觸這個作品。不過如果你玩慣了日式恐怖冒險遊戲、或是喜歡以戰鬥為主的動作內容,也許這一代的鬼屋魔影會讓你玩得很痛苦吧?無論如何,我不認為這款遊戲的分數,會只有5/10、或是2/5的分數水準…
相關聯結:
鬼屋魔影 :死亡界線 (中文版)-Alone in the Dark:Near Death Investigation (c) (XBOX 360) Game Overview - Atari Australia
IGN: Alone in the Dark
Alone in the Dark (2008 video game) - Wikipedia, the free encyclopedia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